听力损失——看不见的伤害?

发布时间:2018-10-11 来源: 被浏览次数:2515

听力损失的原因很多。儿童听力损失一半由遗传因素,一半由环境因素引起;环境因素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耳毒性药物影响,环境毒素,外伤和噪声等损伤。脑膜炎、脑炎、腮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为较常见的影响听力的儿科疾病。

职业或非职业噪声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年轻人听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使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激增,个人电子音响产品的普及和燃放烟花爆竹也使噪声污染日益加大。流行病学调研显示:听力残疾与噪声伤害密切相关。噪声损伤及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强度和暴露时间。持续暴露在85dB A(分贝,A计权声级)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力损伤、高血压、失眠、消化障碍和其它疾病,也有害于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如果接触强度为11OdBA的声响(如“随身听”和电影院等的最大声输出)超过1分30秒,或瞬间接触14OdBA噪声(如鞭炮),就会立即发生听力损害。除噪声外,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也是听力损失的原因。我国听力残疾的一半是老年性的,其首位原因并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损害听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也就是说,除了和年龄增长相关的听觉器官老化外,更为主要的是和全身健康、用药以及以往的噪声暴露和中耳炎等情况有关。此外,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良好的听力是婴幼儿言语和认知发育的首要条件。现代研究表明儿童听障不但严重影响言语发育,而且妨碍认知发育,如不及时进行科学干预,不但可能成为聋哑,而且智力也大受影响。对成人而言,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学习和就业。而且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的独立高危因素。对老年人来说,听力损失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极大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社会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轻、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人,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这已成为全球老龄化中的突出健康问题。

怎样安全用耳:“随身听”持续不超一小时

听力损伤不可逆转!一旦听力损失,它将难以恢复!这绝非耸人听闻。

1、“随身听”应在安静环境中用。因其最大输出可达105-12O dB A,所以不要开大音量追求刺激,不要听得太久。建议采用“6-6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需要提出的是现在很多青年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听“随身听”,有时几乎成了一道风景线。这些场所的环境噪声多在80 dB A以上,听“随身听”的音量必在此以上,这是极其有害的。经验表明:用“随身听”时若听不到别人谈话,就说明音量过大,应及时调小。另外,建议选用耳罩式耳机,少用耳塞式耳机,因后者对听力的损害大于前者。

2、鞭炮声可高达155 dB A,只要瞬间接触,就会立即发生听力损害,造成急性声损伤。近年来不少地方已出台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法规,这对控制空气和噪声污染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自觉遵守。

3、尽量少去歌舞厅等强噪声场所,少听摇滚乐,少参加噪音大的体育运动,减少在这些环境中停留的时间。

4、平时要注意降低收音机、电视机等的音量,尽量不按汽车喇叭,不大声喧哗。

5、在噪声环境中注意个人防护,使用耳罩等隔声。

6、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员应定期监测听力,有听力损害者应脱离噪声环境。要做到“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助听器可以按照听力损失情况,针对性地放大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进行匹配和补偿;同时,又根据患耳对大声的耐受性,限制和压缩过大的声音,力求听到、听清和听舒服。所以,对大多数老年听障者来说,助听器可以改善听力,较好与人沟通,还因“用进废退”的原理,可防止听力进一步退化,是首选的措施。由于数码和电声技术的飞速发展,現代助听器可以满足大多数听力损失者的需要。但由于听力障碍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助听器必须根据患耳特点进行科学验配才能发挥作用,切勿随便购置。我国已于2008年出台国家职业标准“助听器验配师”,并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制度,建议选购助听器时应在助听器专卖店选择有资质的验配师进行验配。另外,验配后还有一个适应、调试,再适应的康复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对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人工耳蜗是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电极送至内耳,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听觉的精密装置,在我国已行40000余例,经过术后康复教育,使绝大多数聋人回归有声世界的主流社会。人工耳蜗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经医学和听力学的专门评估方可进行。

欢迎拨打咨询热线
0571-87812103